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 中企云链董事长刘江:走产业数字金融的“平台化”之路
发布日期:2025-02-16 21:26 点击次数:107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构建起的供应链体系正在彰显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持续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平稳运行输送着强有力的供给。
2020年9月,人民银行、国资委等八部委出台《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稳步推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应链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供应链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驱动,近年来,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一手链接产业链龙头企业,一手链接金融机构,挖掘供应链中丰富多样的交易、库存和物流数据,以此精准衡量企业的信用状况与潜在风险,服务链上中小微企业,成为重要的行业推动力量。
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中企云链成立于2015年,是由多家央企、国企、民企,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成立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企云链“N+N+N”(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供应商)商业模式作为创新典型被国务院列为国资委央企双创平台,成为国资委重点支持的“互联网+”和央地协同创新平台。
回顾近十年来科技金融的发展,中企云链董事长刘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提到了产业数字金融平台行业的“平台化”之路。“互联网平台将商家和消费者聚合到一个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普通消费者享受到优质服务。在B端市场,希望未来能用更多新技术,打造更多平台服务产品,让企业可以在平台上比质比价,择优选择服务,全链条实现大中小融通发展。”
推动企业信用“用起来”
《中国经营报》:创办中企云链时的动机是什么?如何与市场需求结合?
刘江:2012年我回到南车财务部工作。为了提高资金效率,减少沉淀,那时我想推行商票保贴的业务。当时票据还是“纸质时代”,商票保贴的形式是:由我的子公司开出商票,附上保贴函,供应商收到商票后就可以到银行进行贴现。但由于商票太过小额和分散,银行成本高,因此利率也高。由于贴现银行监管规定,导致我们的供应商需要往返北京来开户和贴现,操作成本很高,所以推行了半年后我自己就放弃了,但还是觉得心有不甘。
后来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新业务启发,当时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我就想:个人信用都能“打白条”,企业信用为什么不能“用起来”。于是我就推动南车旗下的投资公司去做供应链金融业务,巧合的是,后来南北车合并,同时上层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我就决定组建团队出来创业了。当时一门心思就想,把这个事干成,此后推出了我们的核心产品“云信”。
经过无数次打磨,我们依托全面的行业伙伴资源以及丰富的业务服务经验,打造了“N+N+N”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来盘活大企业优质信用,推动产业链上企业清理三角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我们提出了“三做三不做”,“三做”是做数字化、做生态、做服务;“三不做”是“没有黏性的不做,没有入口控制的不做,没有科技赋能的不做”。中企云链是国内首个确权金额突破万亿的独立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并实现了盈利,以及持续稳健发展。
《中国经营报》:我看到你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中谈到面对亏损压力时的反思,当时是如何应对的?
刘江:创业之初,互联网概念比较火,也很流行亏损创业。我就想,不如把眼界再放宽一些,是不是能先做大规模,再去找盈利模式呢?就这样,我确定了“云信”目前的收费标准。其实当时这一收费标准无论是团队还是主管领导,都不同意,大家觉得不可能盈利。因为当时市场上类似业务的利差是3%甚至更高。
我对团队说,如果利润高,为什么还需要我来做?其他企业也可以自己来做。我们的价值就是要压低行业的收费标准,抬高行业竞争门槛,做成互联网模式。
从2015年开始我们亏了七年,亏到中间时我自己也有点茫然了。摆在我面前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哪天能盈利;第二个是,中企云链的收费标准已经足够低,为什么还有央国企和金融机构愿意自己“下场”干呢?
我也有过反思,我觉得央企自建之后,其实解决了此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普及。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走出了拥抱银行,聚合发展的道路。现在公司已合作核心企业近5000余家,合作银行分支行3000余家,服务企业超50万家。
《中国经营报》:目前央企纷纷自建供应链金融平台,这对供应链金融科技第三方平台将有哪些影响?
刘江:首先,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自建平台,说明市场对这一模式逐步认可。同时这些央企自建之后,也碰到了我们当年同样的问题,子公司会考虑自身的成本和利益。同样的业务,他们自建平台收费更高,我的收费低很多,还有很好的服务,我们的业务反而能够更快落地。
其实开始出现各家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纷纷下场自建,对我也是冲击蛮大的。后来我反思,其实不是的。就像每家银行都有信用卡,为什么支付宝和微信还能存在。后来我们就走上了聚合这条道路。
当时为了和银行加强合作,培养云链自己的客户群体,培养了大量的地推。我们的地推人员覆盖全国31个省、市地区,导致亏损直线上升,但通过地推团队,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核心企业,各家银行也愿意和我们合作了,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业务也就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了。现在我们几乎和全国各大银行建立了总对总的合作,全国各分支行合作超3000家。
平台化与契约精神
《中国经营报》:中企云链定位产业金融的数字化,你们在行业中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刘江:术业有专攻,中企云链未来的定位就是做数字化。在我们看来,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平台化”。
滴滴、美团、携程,将商家和消费者聚合到一个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让普通消费者享受优质服务。而在B端市场也可以通过新技术打造更多平台服务产品。
以云链为例,我们平台上有超过50万家中小供应商,核心企业在云链平台累计确权1.8万亿元,银行投放应收账款融资1.3万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从5年前的年化5.3%,降低到年化3.2%,最近还在降低;全线上化的交互,促使融资时效大幅提升到T+0当天完成,中企云链也成为各大银行做普惠金融的最佳合作伙伴之一。
我们目前已落地800多个产业数字化项目,推动银行为供应商提供基于产业数字化的数据融资近50亿元,延长了金融服务的链条,提高了供应商融资的可得性。
《中国经营报》:供应链金融一个重要特点是应收账款的账期长,不稳定,你们作为平台方如何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
刘江:我认为第二个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就是“契约精神”。这是现代商业的底层逻辑。从我们九年多的实践来看,解决拖欠,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要将契约精神作为灵魂和底层逻辑。企业生产经营是一个持续过程,从招投标、签约、生产、发货、验货,开票、入账,再到付款等。简单地对其中某单一环节提出刚性要求,可能会造成政策的合成谬误。拖欠要有一个标准,要有一个定义,违背契约合同的账期,才是拖欠。当然契约也要遵纪守法,例如最高院最新提出的背对背付款条件无效。
应收账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双方招投标的产物,解决拖欠,保障中小企业利益,主要是推动核心企业遵守契约精神。在数字化、平台化的产融平台上,依法确权、主动确权,把契约精神当做一个企业和企业家必备的素质,在银行低成本资金的支持下,可以有效解决拖欠,大幅减轻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而且也更符合经济规律。
《中国经营报》:如何看待企业家的责任与使命?
刘江: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不断解决问题,引领企业良性发展,为社会贡献价值,实现多方共赢。我们是一家科技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多个产品的创新推出都引流了行业的发展,我们在产品和技术上提出“推广一代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研究一代,预研一代”,要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保持创新的活力,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